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姥爷的情怀

发布日期:2020-10-12 14:53 [ ] 浏览次数:

      刘建华,财政部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我的姥爷宫振祥,1897年1月31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1945年后改为乳山县)诸往镇口子村。姥爷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长须髯髯,颇有风度。他活了97岁,是个长寿老人。

  姥姥孙维菊是乳山县抗日政府的参政会参政员、县妇救会委员、乡妇救会主任。姥姥是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区有名的拥军模范,是中共山东省委第一届党代会代表,她的模范事迹曾刊登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上。

  姥爷年轻时是个贫苦的雇农,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他只能长年给地主打工,也因为贫穷,姥爷30来岁才娶妻生子。姥爷勤劳肯吃苦,又特别节俭善积累,经过多年的努力,姥爷陆续购买了十几亩土地,他从此摆脱了当长工的历史,成为自家土地的主人。

  姥爷生活特别有规律,早起早睡,按时吃饭。到了晚年,他的饭量特别小,早餐一碗牛奶,一个鸡蛋,一块点心;午餐只吃一小碗面条,或一小碗米饭,或三、四个饺子;晚餐就是一碗粥。他一天三顿都喝白酒,也不多喝,一次一小杯。

  姥爷与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他对生活的态度平淡而超然,吃穿简单即可。舅舅家住的地方人烟稀少,真可谓是世外桃源,而我家住的地方则车水马龙,十分喧闹。所以,姥爷到我家住时就特别喜欢看公共汽车,看10路车在这里停靠、周转。每逢这时,姥爷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拿着烟袋锅吸着烟,饶有兴趣地看着汽车进港、出港,乐此不疲。姥爷保持着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他晚上从不看电视,到8点就睡觉了,而且不管房间里有多喧闹,他都会准时上床,并且很快入睡。

  姥爷情绪特别稳定,从不大喜大悲。1980年,与他相伴一生的姥姥去世了,我们都难过地哭了。他本应是最悲痛最需要劝慰的人,却反过来劝我们:“别哭了,哭也哭不回来了。”面对悲伤痛苦,他表现出超常的通透和智慧,难怪姥爷长寿!

  姥姥一生是英雄模范,叱咤风云,出县城、走青岛、上省城、进北京,见过不少大世面。姥爷则站在姥姥的光环后面,做他的普通农民,过他的恬淡日子,不疾不徐。要知道山东是孔子的故里,是封建礼俗浸染登峰造极的地方。在封建社会,妇女没有地位,只能从父、从夫、从子,围着锅台转。但姥姥却非比寻常,她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县里干得风生水起,忙得顾不上家,她还把家里的鸡、鸡蛋、粮食、衣服拿出去支援抗日。有危险时,姥姥根本顾不上家,甚至还把危险带回家。可姥爷没有怨言,他还是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继续收拾姥姥留下的烂摊子。要知道,要是没有姥爷的默许,姥姥怎能干得那么没有后顾之忧、那么奋不顾身!

  到了晚年,特别是姥姥去世之后,姥爷经常絮絮叨叨地给孙子孙女讲述姥姥当年的英雄模范事迹。他告诉孙女宫琪:“你奶奶对八路军一心一意,八路军一来,你奶奶什么都给,送吃的给穿的,家里本来就不富裕,给完了家里就什么都没有了。她说没有国家哪还有小家,国家没有了,小家就没有了。”姥爷一定是在思念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时才说出的这番话,他越来越理解姥姥的种种不易,为有姥姥这样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姥爷是有福之人。姥爷一生只养育了一儿一女,都走出家乡的大山,在首都北京工作生活。1975年,姥爷姥姥年老了,干不动农活了,就一起来北京,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尽管舅舅一家生活不宽裕,但不用日晒雨淋、不用挑水拾柴、不用搂草拉风箱。有孝顺的儿子儿媳,他们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姥爷得了一场不小的病,在北京医院当护士长的大孙女建萍又把医生请到家里给他做手术。姥爷到晚年基本无大病,去世前没遭什么罪,算是无疾而终。这是人生的大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福报的。古语云,仁者寿,姥爷就是明证。

  姥爷虽然不是共产党员,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但他以一个男人的胸怀和坚忍承受了生活的种种艰辛甚至危险。凭借着他的勤劳和节俭,他把当长工的苦日子过成了自给自足的中农;在姥姥奋不顾身为革命奔波时,他担起了保护家庭、保护孩子的责任。在姥爷的陪伴、照顾下,家里出了3个共产党员,2个进了北京,当了国家干部,这难道没有姥爷的贡献吗?军功章有姥姥一半,也肯定有姥爷一半!

  这就是姥爷的情怀!

  


来源:市财政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