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风雨财政路

发布日期:2022-10-31 10:51 [ ] 浏览次数:

王云奎


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我曾在县财政局长的岗位上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应该是我国财政工作比较特殊的时期之一,基层财力拮据,不要说保建设保民生,就是保工资都很困难,基层欠发工资现象普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那几年,财政支出安排的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财政部连续几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都提到了按时足额保证公务人员的工资发放问题。基层的同志特别是像我们这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干部职工,更是为实现上级提出的“两个确保,两个保证”的目标而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尽管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全力打拼,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财政干部常常显得灰头土脸甚至焦头烂额。在这一段财政路上我也经历了比较多的艰难和风雨。回忆往事,大概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爱忆旧的毛病使然,但现在的人看了,一笑之余或许还能得到点什么。特别是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财政的当下,也许会有所裨益。

 缓解财力紧张,单靠两眼向上不行,还得着眼于内部挖潜。潜力在哪里?财政自身账户的清理与归集比较好办,局长一声号令即可。对“体外”循环的资金的管理包括调度就比较困难了。那些资金是靠政策法规收取的,按理说都该姓“公”,也是政府的钱,财政该统筹使用,但一笔笔却都打上了部门的印记,变为“私有”财产了。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河水“白白”流淌,而“主渠道”日益干涸,你却毫无办法。

俗话说“打兔得等岸口”。不久,“岸口”真的等到了。上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我和我的同事们形成共识,下定决心大胆动作,适时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县范围行政事业单位账户清理、资金清查工作,注销了近百个预算外账户,将一大批资金纳入到了财政专户管理。财政这个主渠道的流水多了,活了,调度资金的回旋余地大了,保障力度显著增强。

当然,这是触动利益的举措,对于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可出现得那么快,那么多,那么强势,我还真的有点准备不足。有撇“凉腔”的,有背后放“暗箭”的,有工作中使“绊子”的,有的干脆明火执仗“打”上门来,要求立即“开闸放水”,还说要讨什么公道。

一天早上,我刚到局里就看到几位平日里的好弟兄等在我办公室门口。我快步上前开门让座,他们却毫不理会,就站在楼道里逼问给他们的账户开不开,啥时开?财政专户上的钱退不退,啥时退?我好言相劝,他们却不听,后来竟大吵大闹。局里其他同志以为出了什么情况,探头一看是局长们之间的事,知道无能为力就又各干各的去了。这时候,我的牛脾气也起了,斩钉截铁地说:“账户撤了就不会再开,资金统管就不会退回!你们看着办,恕不奉陪!”

后来,有的县级分管领导找我“闲聊”,我就讲了一些上边的精神以及财政的困境,希望领导多理解多支持。领导们很大度,几乎没有当面翻脸或硬下手的,但我明显感到工作环境大不如前了。多亏自己的“顶头上司”开明、果敢,态度极其鲜明地支持了财政,才使我们不但跨过了这个“槛”,而且成立了相关机构,健全了有关制度,使全县的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并走在了市、省前列。尽管这样,当遇到避而远之的白眼、笑谈中的奚落和背地里的议论时,心中免不了很有些委屈的感觉。

2002年6月,我有幸参加财政部召开的一次会议,聆听了当时的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关于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报告,才明白这种管理上的博弈,基层遇到的“麻烦”和中央比只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相对于财政部领导的难肠,自己的这点“委屈”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刚到财政的时候,欠发教师工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连年累计已达数百万元。有的教师去世好几年了,工资仍然拖欠着。我也当过教师,深知其中甘苦,所以对解决他们的工资拖欠十分上心,也想过不少办法。我对往常称兄道弟的书记镇长们软硬兼施,对财政所长们大动肝火,仍无大的起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挥集体智慧,“釜底抽薪”,从根子上着手,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彻底斩断“利益”链,解决“中梗阻”;逐校核查编制、人头,剔除“空名”百多名;与人事部门制订详尽的实施办法等,一项一项地认真抓落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全县教师工资终于实现了上收县管和IC卡发放。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了极度的疲惫,倒在沙发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我一骨碌爬起来接听,原来是我的一位老同学。他告诉我,刚从自己的工资卡上取了3000元,缴了老母亲的住院手术费,心里很激动,专门打电话来致谢的。我说你领自己的工资,怎么还要谢我?谁知他说:“你不知道,当个教师难,领个工资更难,欠了工资就难上加难。唉,有啥办法。这下好了,再不用为工资看人脸色,向人求情了。”听了他的话我忽然觉得听筒很重。放下电话时,眼泪已经滚落在了桌面上……

我总觉得,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过日子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这便是精打细算。这样才能做到细水长流,并且有利于防止大手大脚、奢靡浪费甚至腐败现象的发生。

那时县上欠着两笔巨额“债务”:一笔是县局欠市局1500万元左右;一笔是拖欠干部职工的调整工资,数额达数百万元。而当时全县的地方收入每年也就四、五千万元。

怎么办?办法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条。其中节流更是早上栽树晚上乘凉的事情。于是立即从自身做起:上级来人接待一律从简;系统内部狠刹互相吃请以及借口工作公款旅游之风;部门之间原则上不搞你来我往的吃喝应酬;对车辆实行严格管理等。这么一抓,有人就受不了了,说财政是拿钱换钱哩。今天花个小头,明天得到的可能就是大头。这把上面的人慢待了,到年底看结个啥果果呀。听到这些话,我并不为所动。过了一段时间一算账,仅财政系统公务接待这一块就节省了10多万元。看来,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年底一算账,全县争取到手的各种补助与项目资金非但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好几百万元。

作为局长,整个的收支账,特别是支出账,我几乎一个星期一“小”算,一个月一“中”算,一个季度一“大”算。每次的“小”算和“中”算中,我紧盯公用经费这一块。我在心里这样算账:全县如果每天节支1万元,一年就是360万元;再增加5000元的节支额度,一年节支至少就是500万元以上!500万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再说了,初看一天1万有点多,但平均到上百个预算单位,不就成了毛毛雨?于是,我们下决心抠,一抠再抠!哪怕有些人当面就不给自己好脸色我也不管不顾。我想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总有理解的时候。许多时候我在办公室里算账到很晚。由于窗户临街,久而久之,一些熟人问那么晚还在干啥?我说算账呗!他们就来一句“真是抠心算账!”慢慢地,我便有了个“抠”局长的绰号。

多半年的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一天晚上,与预算上的同志算账到深夜,终于“算”出了个惊喜:够了,“抠”加上其他办法,兑现全县干部职工调资的资金足够了。算“小”账算细账办了个大事情!第二天一上班,我们班子成员开会做出决定:从下月起,全部兑现所欠干部职工调整的工资。就这样,随着一笔笔欠资发放到人,我的那个“抠”名,也慢慢没人再叫了,那些原先给了我脸色的人,一见面便觉得不好意思,离得远远的就热情地将手伸了过来。

我们再接再厉,到年底上下算账,我们不但不再“欠款”,而且还有了节余。后来历次调资以及人员增长所涉及的资金我们全部保证按标准按要求及时足额兑现到人,而全市做到这一点的也仅有区区几个县区。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