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工作动态

盐城市财政局研究部署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发布日期:2025-02-18 11:04 [ ] 浏览次数:

2025年,全市财政将坚决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市委全会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不断增强资金安排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

一、抓实收支管理,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

一是全力抓好收入组织,提前研判、尽早谋划,围绕收入目标,坚持收入组织原则,细化任务、加强监控,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二是培育财源稳定财力,多措并举加强财源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扩大拨投联动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综合运用政府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财政可持续发展财源基础。

三是努力提高收入质量,提高财税政策惠企精准度,聚力支持企业成长,培育涵养优质税源。推动财税协同共治,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重点行业税源分析,确保税收足额入库。

四是把严把好支出关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削减一切不必要开支的同时,保障重点领域资金需求。强化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链条管理,防范资金“跑冒滴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完善“过紧日子”情况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挂钩。

二、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动能加快转换升级

一是促消费稳投资,切实把促进消费作为财政支持重点,研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政策。统筹安排1.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消费券,优化消费券发放和使用体验,助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升活动,放大“515盐城消费季”品牌影响力。支持优化“换新购”“租赁购”等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发挥财政稳投资作用,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把握上级资金支持方向,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

二是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助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十百千万”行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现数智化转型。引导支持企业“小升高”“规转高”,鼓励企业申报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中心。助推“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深化实施,助力万名学子聚盐行动,提升人才队伍支撑能力。

三是支持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特色资金池、贷款贴息等集成效应,支持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助推汽车产业打造“首位产业”,支持“5+2”新兴产业“筑峰强链”。支持实施培育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3+X”未来产业体系。助力培育低空经济,壮大九大海洋产业。支持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四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精准直达的速兑机制,出台市本级涉企专项资金直达快享机制管理办法,扩大直达快享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资金通过“盐企通”平台实现“一键支付”,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推动专项资金系统性整合与融合使用,健全跨部门专项资金统筹协调机制,实现政策执行与资金管理深度协同。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确保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不低于80%。

五是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运用“股、贷、保、担”综合融资手段,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培育未来产业、支持科技创新为重点方向,组建未来产业基金、人才基金、科创投资基金。支持组建s基金和并购基金,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基金体系。优化产业母基金运营机制,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对新设基金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规范基金设立;强化基金监督检查,逐步实现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监督检查全覆盖。

六是支持农业强市建设,全力保障农业农村领域财政投入,扎实助推种业振兴,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西伏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中心和江苏黄海(大丰港)粮食产业园等高能级园区建设。助力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高质量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助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保障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新洋港闸下移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三、围绕生态赋能,全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助力生态保护修复,强化资金保障,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力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力度。支持高水平举办2025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助力提升世界级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廊道建设成效。

二是支持零碳产业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助推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建设,支持绿氢、全球绿色低碳研发中心、海洋算力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助力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建设海上“能源岛”,形成绿色低碳产业项目集聚高地。

三是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完善激励政策,支持高耗能行业、高排放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助力绿色出行,提升公共机构节能水平。落实绿色建材试点工作要求,探索绿色建材批量集中采购,持续推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和建筑品质提升。

四、注重惠民利民,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确保“三保”保障到位,认真落实分级责任体系,将“三保”置于支出首要位置,统筹财政资源全力保障基层“三保”,对“三保”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全过程动态管控,确保“三保”各项支出按时足额兑付到位。常态化开展库款运行监测,对库款保障水平持续偏低地区,及时调度资金予以支持。

二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健康发展。支持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增扩提优。支持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扩大“铁军魂·盐城红”红色文化影响力。助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助力健康盐城建设,支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支持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和肿瘤防治体系建设。助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丰富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内涵。

三是扎实兜牢社会保障网,大力支持稳就业,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促进和稳定就业作用,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新增城镇就业5.7万人以上。助力扩大新盐城人群体,帮助企业化解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坚持财政可承受、基金可持续原则,研究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础养老金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对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扎实保障“一老一小”工作,支持完善“盐年益寿”服务体系,加大生育支持政策激励和托育服务供给力度。

四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办好40件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集中财力保障重大项目实施,支持响水港疏港高速尽快开工,盐泰锡常宜铁路、沈海高速公路盐城东互通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优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助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提升县城人口集聚和综合功能。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