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跟着许倬云先生看中国财政史

发布日期:2025-08-25 11:08 [ ] 浏览次数:

8月3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还记得2003年9月,许倬云先生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邀请做了为期6周的讲座。当时我正在北大读博,有幸聆听了这一系列讲座,深受启发。

在光华管理学院,许倬云先生讲授的课程是“从历史看管理”。在历史学系的讲座则侧重历史哲学,讲的是“历史的解释与再解释”。历史研究总会受到研究者的人生经历、家族背景、知识结构、现实思考的影响。许倬云先生当时提到他讲述的历史是透过他的眼晴看到的历史。在讲座中他讲到他的师承、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研究风格。

许倬云先生出身无锡名门,世代官宦,对基层政府运行底层结构的认知自有家学传承,能读到其他学者无法读到的一个真实场景中的历史记载。其家人、亲戚、友朋经商者众,因而,他对商业管理也多有了解,讲座中用现实商业管理中的理论和实例来比喻历史中的人物、组织与管理,信手拈来,形象深刻。许倬云先生讲到无锡人念书首先是为了有用。他的研究经世致用色彩深厚,他说希望把历史数据、历史方法、历史深度转化成其他学科的用处。还记得他当时讲到他少时读书的地方曾是东林书院旧址,深受东林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影响。许倬云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心怀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复兴。许倬云先生有着传统世家的家学传承,受到过旧时代的教学熏陶,又在海外接受了严格的社会科学的学术训练,研究领域由制度史转向社会史,再转向文化史,知识结构不断扩展,这样的家世、经历、学识,使其研究往往有着深刻的洞见,能够独树一帜。他强调历史研究不应该是静态的考察,而是系统的、动态的、变化的。他曾用《清明上河图》的透视原理来讲述中国特色,人在画中,人随画走。

许倬云先生虽没有财政史的专著,但是在他描述的历史世界中却有一部别样的中国财政史。对于西周财政史,他是放在分封秩序的构建中,用大量金文材料考证了权利义务关系的形成及如何强化其固定性的机制设计,使各地的贡赋能集中于周。对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财政史,许倬云先生则置于郡县制的形成以及土地所有制的演变之中去考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就是中央直接派管理者去收税、收粮。这种结构从汉朝一直维持到清朝,这在管理上也带来一个问题,中央中央派出的官员对地方财政信息不清楚。他注意到,汉代时中央就多将地方派往中央汇报地方财政情况的上计吏留在中央担任郎官,这样就便于中央可以随时有渠道了解地方的财政信息。而中央派遣的官员面临对地方财政赋税等基本信息缺乏认知的困境,不得不依赖地方掾吏帮忙。官员是流动的,但这些掾吏是终身留在当地的,和当地大族关系紧密,这也是古代财政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出身地方大族的许倬云先生,就能很容易揭示其中的精微之处。从汉代到清代,掾吏的地位和流动性的变化,也就成了许倬云先生研究古代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视角。许倬云先生还注意到,汉代财政管理在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财政数据统计、赋税征收、力役派遣等职能并不属于县一层级,而属于里这一层级。

对于中央集权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许倬云先生用纵横间的联系进行考察。他讲到宋代中央财权的加强,使地方的赋税能很方便、很迅速地集中到中央,但缺乏横向的联系。地方各类问题都是直达中央,要等中央决策调配。这也直接影响了军事补给的效率,使国防力量不足。因此尽管宋朝经济发达,但横向联系不发达,有钱干不了活。而唐代虽然有横向联系,但中期却过于向节度使集中,导致后来的安史之乱。由于地方赋税这条线直达中央,宋代在北方沦陷后,赵构南下能很快重建管理系统,钱也有了,兵也有了。而明代的政府形态是子母相叠结构,不像宋代抓一条财政的线就全部抓住,所以明末北京的权力中心一散,就会全局皆散,无法像宋代在南方重建统治。许倬云先生的研究揭示出国家治理体系下,央地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财政关系。为此,他还指出一个有意思的视角,就是明清两代每县生员的配额是由该县上交的税收数量与人口两项核计得出,省的配额则按照人口和赋税的数字来决定。为了平衡,进士配额有了“南榜北榜”的规定。许家所在的县由于纳税多配额多,就被拆分为两个县。

王安石变法一直是中国财政史研究的热点,争议很大。许倬云先生也做了全面考察。他指出当时虽然新经济体已经出现,商税也颇为可观,但是他仍受到儒家理念的约束,只想从劳役和田赋上去找政府的收入,没有看到经济社会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系统下改革,是很难成功的。如果内部治理结构没有改变,无论王安石的意图多好,也没有办法将新政推行到底。许倬云先生指出变法失败还有一个原因,缺乏专业人才。王安石曾想办一个学校,以学校代替科举,训练专才,但没有实现。

许倬云先生曾亲历抗日战争,亲见侵略者对国家的凌辱,也亲见中国人抵抗侵略的英勇,在“中国不会亡”的信念中成长,所以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年听许倬云先生讲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有听者提问,认为对抗日战争应全面看,日本侵略者也有建设性。一直非常温和宽容的许倬云先生一下激动起来,先是冷冷地用“阁下”一词和提问者保持距离,然后指出日本人修铁路,用的中国劳力,为的是侵略战争,强调治史必须秉持自己的良心。

(史卫,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