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市声悠悠

发布日期:2021-02-01 08:37 [ ] 浏览次数:

黄玉良,供职陕西省洛川县财政局。在《财政文学》《中国财经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

乡镇的逢集遇会日,是小农经济时代农副产品买卖交易的约定日子。赶集上会,是中国农民互通有无、联络感情、休闲解闷的重要途径。南方人叫赶墟、赶场,北方人则叫赶集上会。

汉语词典上解释说:会,就是聚合在一块儿;集,则是集中在一起。

集与会的功能大致相同,但在河南乃至更广大的地区,“集”是在大清早天刚明、夏日的骄阳尚未达到中天的时候组织的。鲜嫩的蔬菜与带着露水的瓜果不至于因烈日的烤炙过快地脱水萎缩,肩担背驮、翻山过河的菜农果农也少了一些大汗淋漓,赶早做完这一阵子买卖后,还可以紧接着干其他农活儿!而“会”则是在日近中天的上午才能开始,因为远路的乡民们这时才能赶到。

村镇的集与会,一般有以下几类:

例会:农历每月每旬逢某日与某日,循环往复。若是逢十,又遇当月是小进(月二十九天,无第三十日),则二十九日这一天也作“月尽日(三十日)”。至于集会的场地,必然是人口密集、交通较方便的街镇或大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场空前活跃,县城及县以下乡镇的主要街道两旁全是一家挨一家的露天摊位。那时的摊位,主要靠自发占有,街道上纠纷最多的,就是摊主为争占摊位的争吵。拳大胳膊粗的或人多势众者往往占据有利地段。那些年,如果你在傍晚时分见到县城大街两旁的道沿上,摆着砖头瓦块组成的长方形方框,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孩子们的无聊游戏。这是摊贩们在宣示主权,告诉同行们: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这一块儿已经有主儿了!这时,忙得忘了今夕是何年的路人立即就会想到:噢!明天又要过会了!

物资交流会:这是改革之初,物资尚不富足的年代里,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搞活流通领域、加快物流速度而组织的,一般由官方牵头,选在春天或秋收已毕的农闲时段,公告八方厂商,于约定的时间汇集在一起展销商品,实行供需见面,产销直达。这类“会”大多规模宏大、物资丰富。工业产品、农副土特产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地摊人流塞满了大街小巷。有秦腔大戏、魔术杂技、录像电影前来“助兴”,也有汽枪射气球、竹圈套礼物、兜售彩票等活动争相“捧场”。一般以7天为限,也有半个月、二十天甚至更长的。

古会与庙会:除了平时固定的例会之外,还有些地方有古会,以七月七、三月三、二月二、四月八居多。庙会多以古庙名寺里敬奉的主神的诞辰日为期,一般在庙院及周边空地上举行,会期多为三天。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既为聚人气,也是向神灵致敬慰问。

乡村集会以交易为主,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形成了许多固定的专卖区,大家也都习惯了遵守。

牲口交易市场:骡马驴牛、猪羊鸡鸭的交易场所通常被称作“牲口市儿”,这是集会日资金流最大的交易场。羊咩猪叫、牛哞马啼,各类牲口的吼声不绝于耳;雄性勃勃的儿马、叫驴呲着大门牙,疯狂地挣扯皮笼头和铁嚼口;温顺的牛羊则安详地“见缝插针”,反刍着未消化的粗草……人们常说的“经纪人”也活跃在牲口市上。他们在袄襟子下或用提兜盖住手,神秘地“捏指头”议价——但他们对小商品是不屑费这个神的。“雀儿(麻雀)腿上能有多少肉?”

果蔬市场:果蔬市场上展销的水果,多是自家树上产的。那些年,乡民们手里缺钱,院子里、大门旁、自留地上长有一株两棵桃子、李子、杏子或枣儿,在成熟的季节摘下来,连自己的孩子都舍不得让吃。肩担手提到集市上,用铜盘小秤称重,按斤两出售,每斤两角、三角;也论个儿卖,柿子一角钱五个,桃子一角钱两个,最后剩下的论堆卖,每堆一元二八角。换得几个零钱,就能买回煤油、盐和火柴,换回几尺鞋面布、几根女孩子扎头发用的红头绳。

饮食摊点:这种摊点大多设在露天地里, 用三到五块砖头或土坯支起一个小铁锅,再把一束木柴点燃,柴冒了烟便可开始制作吃食。炸油糕是最常见的,水煎包也热气腾腾;泡馍的锅底火焰熊熊,锅里的汤沸着,辣椒油在上面飘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既然是以交易为主,地摊就得到人多的地方摆,往人流密集的地方挤。以路当街几乎是所有摊贩的共同习惯,但这给交通造成了严重的阻塞。特别是阴历年前的集会日,你若想穿街而过,开车还不如步行快。人流拥挤,万头攒动,车辆发动机轰响着,喇叭嘶鸣着,向前蠕动着、拥挤着,几百米的街镇,没有几十分钟甚至一小时,你休想通过。

秋收冬藏,地净场光。农闲时节,人们热衷于赶集上会,“人看人”也是一种乐趣。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家里憋闷久了,就想换换空气。尤其是偏远乡村的人们,即便是什么也不买,也想到会上逛一圈。赶会是物质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的年代里,不可或缺的消遣休闲方式。秋后、初春,晴好无风的暖和日子里,人们从南街到北街,从东头到西头,走一走,看一看。集会上比肩接踵,人挨人,人挤人。那些年,人们出行基本是以步行为主。后半天下会后,人们都拿着、提着、扛着、甚至抬着购买来的货物。

跟着大人们去赶集上会,是山野乡村的孩子们向往的快乐之行。家在街镇上的孩子们,是无法想象偏远山村的孩子对赶集上会的向往和热情的。他们翻沟爬坡、饿着肚子跑一天,无非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古旧狭窄的老街上涌动的人群,看看商店里五光十色的商品,看经纪人怎样牵线怎样议价砍价,怎样在衣襟下神秘地往复几次捏手指头:这个整儿,那个零儿,觉得特别好玩儿!如果能碰巧遇上个耍猴儿的,或是卖狗皮膏药的(当地人称之为“卖当的”),耍把戏的,那就再幸运不过了。

所谓“卖当”,就是“巧推销”,即利用人们爱围观、爱占小便宜的陋习和从众的心理,用富有煽动性的演说、夹杂着一些简易的魔术杂技聚拢人流,继而兜售那些效果不大但也没什么副作用的产品。赶集回来后的好些天里,小伙伴们之间说的都是会上的见闻——大家会惟妙惟肖地复述那些南腔北调的对话,描述惊心动魄的“把戏(杂技)”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和任何人握手言欢的“八面方”经纪人……

民间有句俗话,叫“卖啥,吆喝啥”。摊贩卖东西的吆喝,被文化人称作“市声”。各地的市声都是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卖桃子有卖桃子的技巧,卖西瓜有卖西瓜的吆喝法,里面都蕴含着当地方言的浓厚色彩,又带有传统行业的特色。我们河南人“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呐喊声沧桑悠长,极富韵味,曾被搬上春晚。当时男高音刘欢的演唱使人过耳难忘,几十年后还余音绕梁!

随着超市的遍地开花,工农业产品种类极大地丰富,短缺经济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人们购物,看重的是集中,享受的是环境,惦记的是售后。当各大超市以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无差别的环境拢走了绝大部分的客户以后,就只剩下近郊的农户,还坚守着老街两旁的地摊,出售自家地里带着新鲜露水和泥土的瓜果蔬菜。传统的集会日还存在着,但热闹多彩的程度已大打折扣了。那嘈杂红火的市声,已渐渐远去了……



来源:市财政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