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绩效管理

对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3-04-03 14:58 [ ]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是新阶段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绩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工作质量尚未实现整体提升、绩效管理“绩效”不明显、信息化建设滞后、结果应用不充分等。对此,应从多方面努力,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推向纵深。

拧紧事前评估“水龙头”,同步实施预算评审。应尽快制定事前绩效评估制度办法,明确评估范围、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和方法、结果应用等要求,将绩效评估置于预算安排前端,作为新增政策或重大事项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立事前评估与预算评审融合工作机制,同步解决政策或项目设立必要性和预算合理性问题。开展事前评估过程中,应引入行业专家或第三方机构,重点就政策设立或项目实施必要性、成本效益分析及可持续性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将专家意见或第三方报告作为是否支持的重要参考。

念好绩效目标“紧箍咒”,提高目标编制质量。吸收借鉴各地绩效指标库建设经验,结合部门、政策及项目特征和实际,建立较为规范统一、分类分级的核心指标库,通过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作为各级预算部门填报部门整体和预算绩效目标的参考。部门和单位编制绩效目标时,本着“约束+灵活”的原则,参考往年目标完成情况或绩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值,防止绩效目标虚化、矮化,强化目标约束力,实现评价结果横向可比,有效提升绩效目标编制质量。将财政部门目标审核情况与预算安排相挂钩,对指标编制质量差的部门相应扣减一定比例的项目预算,通过“硬约束”促进部门提升目标编制质量。

设置绩效监控“纠偏器”,突出多频次、精准化。实施常态化监控,围绕预算执行和目标实现情况开展多频次双监控,对预算执行慢和目标完成不理想的项目实施精准监控,发挥事中监控的及时纠偏功能。在监控实施环节,应围绕“既要减轻部门自评负担,又要确保自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目标,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引导预算部门积极配合,切实提高效率、增强效果。根据监控结果,一方面,将闲置或低效无效资金调整用于重点领域、政策和项目,使财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纠偏和止损,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打好绩效评价“组合拳”,确保结果有效应用。在部门和单位自评过程中,参考上述监控自评情况进行流程再造,同时加大审核力度,将审核结果差异较大的列入重点评价范围,作为考核减分事项,督促部门提高自评质量。在部门重点评价过程中,需防止部门利用信息优势“报喜不报忧”,鼓励部门如实客观进行绩效评价。在财政重点评价过程中,探索实施将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减少部门工作负担,同时提升绩效评价报告效力,促进评价结果应用落地落实。

五是建立信息系统“智慧岛”,助力工作提质增效。分阶段分步骤做好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首先,尽快将全过程绩效管理业务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工作线上操作,并实现与预算管理的实质性融合,便于数据统计汇总和各类报表生成。其次,进一步优化升级,围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绩效评估环节的在线论证、目标设置环节的匹配提示、监控环节的动态预警、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用环节的科学管理等。最后,探索将人工智能引入系统平台,基本实现绩效管理的智能化。

(作者:成斌 来源:中国财经报)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