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关总署按照中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部署,坚持“五个深化”,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在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连续11次荣获“优秀”等次。
深化理念引导,深耕绩效管理“责任田”。海关总署硬化考核约束、层层传导压力,把预算绩效管理与所属单位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压紧压实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系统从“要我有绩效”转向“我要有绩效”。一方面,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对单位预算绩效负总责,重大项目实行绩效责任终身制,资金使用部门承担“花钱办事”主体责任,财务部门负责督导、落实监督,做到“花钱有责、管理负责、履职尽责”;另一方面,加强绩效人才培养,建立具备绩效思维、业务思维、科技思维的海关“财务能力+”绩效人才库,目前已将133人纳入人才库,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制度引领,筑牢绩效管理“基础桩”。按照“总体管理办法、各环节实施细则、全过程操作规程”的制度架构体系建设规划,制订《海关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海关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海关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办法》《海关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试行)》一系列制度规范,逐步建立起分层次、分类别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发挥制度规范引领作用。财务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制订《海关项目支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每年根据工作重点和业务标准动态更新,进一步推动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编制科学合理、可比可测,推动业财有机衔接,提升绩效评价针对性。
深化闭环管理,形成绩效管理“聚能环”。海关总署注重将绩效管理嵌入预算管理各环节,将其作为加强预算管理抓手,打造“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机制。坚持事前审核把关。实施事前绩效评估,按照“单位自审、专家会审、机构评审”的三级审核模式,将事前绩效评估与新增项目、项目新增预算评审有机结合,从源头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绩效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强化事中监控纠偏。依托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双监控”,分析重点项目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及时纠正绩效运行偏差和资金管理漏洞,对监控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深刻剖析原因,进一步筑牢防范财务风险的“安全网”。严格事后绩效评价。在海关系统开展全覆盖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重点项目部门评价机制,2019年以来共对25个重点项目开展了部门评价;同时,2018年以来每年选择1—2个重点项目参与财政绩效评价,先后有5个项目获得财政绩效评价“优秀”评级。
深化结果应用,用好绩效管理“指挥棒”。海关总署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价提出的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完善政策等建议措施加以应用,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以财政绩效评价为契机,坚持将绩效评价报告中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先后推动出台《海关信息化应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海关监管设备指引(试行)》《海关口岸监管设备管理规范(试行)》等多个业务规范,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完善制度、规范业务,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助推海关业务改革走深走实、守正创新。
深化理论研究,探索绩效管理“新路径”。海关总署积极开展海关系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形成以实践促研究、以研究促管理的良性循环,运用“政研结合”推动绩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例如,2023年海关总署联合中山大学开展《海关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形成“单位决策”“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益”4类一级指标,并逐级细化分解为11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的多维度多层级评价指标共性框架 ,目前已在海关绩效管理中运用。积极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要求,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试点开展成本绩效分析,将绩效与预算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持续完善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实现以预算绩效反映支出效能、以预算绩效促进提升海关重点工作和重大改革任务保障水平,不断推进海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