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零基预算理念将推动建立基于零基预算的预算绩效管理新范式,即围绕绩效预算这一核心,以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促进和深化零基预算“破基数、保重点、促统筹、提绩效、核成本、出标准”等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以绩效预算为核心
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其中,绩效与预算的关联程度是判断预算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预算绩效管理新范式要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提高绩效与预算的融入关联程度:一是夯实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双职责”,使预算绩效管理成为业务和财务的共同事项,实现业财融合;二是使绩效理念和方法成为财政支出口、预算口和绩效口的共同认知和行动;三是充分发挥成本、质量和效益等关键绩效信息对零基预算的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总之,要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预算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破基数” 完善绩效计划制度
零基预算强调打破支出固化和僵化格局,一般通过项目库管理的方式,理顺事与钱之间的关系,做到“先谋事、再排钱”。
这要求预算绩效管理要深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更加系统的绩效计划制度,即在预算编制阶段对政府、政策、部门和项目等层面的绩效目标、活动方案、保障措施、资金需求进行系统谋划和统筹,并将绩效计划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前提,让预算彻底打破基数依赖,从零、从事项绩效开始。
完善绩效计划制度要从以下3方面发力:一是要注重绩效目标管理的系统性。要在现有项目绩效目标“丛林”的基础上,建立“战略目标—政策任务—预算项目—作业活动”的关联关系,引入系统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要深化事前绩效评估。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强化事前功能评估,在事前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投资安排功能的适当性、功能标准的科学性、功能实现技术的合理性、功能实现路径的成本效益性等;三是要进一步深化项目入库评审机制。统筹事前绩效评估、预算评审、成本绩效分析和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增加入库项目的成熟度,完善项目入库评审的全过程动态调整机制。
“保重点” 分类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零基预算“保重点”的关键是分类编制项目预算,定期清理政策和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这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突出重点。聚焦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针对重点事项,加快完善分行业、分领域的预算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
二是进一步突出个性化。将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种模板作为工作指南,通过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更加突出分行业、分领域预算绩效指标和标准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内容。
三是更加注重业财融合。衔接好预算绩效与业务考核之间的关系,找到业务绩效的驱动因素,以成本为纽带,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实现业财融合。
四是支撑支出优化结构。在开展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中,要“自上而下”理顺战略、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关联关系,完善“人员类项目看政策、公用经费类项目看定额、特定目标项目分类分档建立标准”的分类保障机制。
“促统筹” 深化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零基预算要求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纵向与横向协同,推动跨部门资金统筹整合。这就要求预算绩效管理注重跨部门绩效管理。
在工作机制上强化联动协同。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财政组织协调、市区乡镇联动、部门主责落实、人大审计监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绩效目标管理上要关注跨部门事项。在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设置跨部门事项和跨部门绩效目标,与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衔接,完善“一个领域、一个专项、一套指标”的统筹机制。
绩效信息上要注重共享共建。将预算绩效管理从项目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一类事”拓展,结合政策清理,加强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完善跨部门事项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比学赶超机制,提高政策效能和可持续性。
“提绩效” 倡导研究型绩效评价
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核心,对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但有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重合规审查、轻问题导向,重产出数量、轻成本效益,重打分排名、轻结果运用等情况。
零基预算强调财政资金使用的问题导向、精准滴灌和靶向发力,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政策效能,优化管理。此时,需要引入循证决策的理念,建立研究型绩效评价新模式。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时,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透过表象探究本质,发现事物发展规律,以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实现基于证据的决策和绩效评价结果实质性应用。
倡导研究型绩效评价要建立问题导向型绩效评价、“后模板化”的绩效评价、量化可考的绩效评价和物有所值的绩效评价。
“核成本” 实施成本预算绩效管理
“核成本”是零基预算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工作。这要求夯实成本核算基础,实现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内控制度的系统集成,建立成本核算基础数据库和单位成本数据库,并与绩效指标和标准相衔接,为成本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完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成本绩效理念贯穿于预算管理和政府履职全过程、各环节,融入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实现“打开成本看业务、优化业务促管理、提升管理促改革”。
“出标准” 健全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
标准科学是现代预算制度和零基预算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这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统筹预算评审、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树立“大评审和大绩效”观念,完善项目标准文本建设,健全涵盖公共服务标准、投资建设功能标准、作业成本定额标准和财政支出标准体系的预算绩效管理标准体系,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更加智能化,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提升预算管理效能,完善标准科学的预算制度,优化零基预算编制。(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