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丛鑫:传承中国人自己的香文化

发布日期:2024-09-05 11:31 [ ]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刘祎璠

记者走进位于北京福祥胡同的唯玉空间,看见身着棕黄色盘扣竹纹上衣的丛鑫正和赶来参加展览的香文化爱好者们相谈正欢。“诗香和韵”是身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香师、丛式香业主理人的丛鑫专注习香十年以来第一次举办香文化主题展览。

提及香,人们大多会想到西方的香水、香氛。事实上,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香文化,起始于春秋佩香,成型于汉代合香,成熟于盛唐用香,普及于两宋燃香,香文化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在精神气质、理想胸襟、美学与鉴赏上的独特神韵。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香铺的身影,香铺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丸散香铺”字样。

中国传统的香文化传承到今天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种是功效论的香道,比如檀香、沉香等特定香料在中医理论里面有疏肝解郁或者安神的作用,第二种正是丛鑫在这次展览中想要向大众普及的文人香事。她介绍说:“香在古人的生活中,如穿衣吃饭一样重要,在文人雅集活动中,香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著名的《宋徽宗抚琴图》旁边的桌几上就放置着一个香炉。文人香事更注重思想感受的传递,注重韵味和内涵、意会和感悟,不执着于刻意模仿香气或某种功效作用。我想传达的是一种场景化的香文化,把古人的生活方式延续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不远,你可以在抚琴的时候焚香,同样可以在看书闲聊时焚香。”

记者走进展厅,看到现场有根据煎香、线香、篆香等不同用香方式划分的三个展区。初次接触打香篆的“小白”,在这里学会了用焚香的方式丈量时间。现场最特别的部分要属布展方为每款檀香、降真、太行崖柏等单方香以及避瘟香、文殊香、柳梢青等合香都配以了不同的诗词做展示,使人充分感受到诗与香的和韵之感,身临其境体会文人雅事之美。

这样巧妙结合的背后还有一段琴瑟和鸣的故事。丛鑫向记者介绍说,负责此次展览所有诗词部分的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邵亮老师其实是自己的爱人:“刚好我先生的诗词是童子功,在我描述了一款香的立意、味道之后,他就用诗词准确地写出这款香的韵律感,闻香读诗更能将感受细腻化,突显出香背后的感受。所以我也会根据香的立意取相应的词牌名作为香名,同时配上相应的诗词,相得益彰。”

目前已有的9款香里,丛鑫个人最爱的是名为“雨霖铃”的一款香。香的旁边放着它的诗词手札,上面写着这样一首词:

“清香真苦,正寒天里,乱听金鼓。谁曾独步天下,将无穷梦,空题云树。写写涂涂忘了,事兴废如赌。只记得,孤枕虫声,有点沧凉入歌舞。终于几句成千古。但归来、世界安何处?空枝寂寞燃烧,争到底,落鸦三五。过尽今生,问佛当初白象来路。万万载,都是烟波,信把神仙数。”

“它的原方是一位大和尚提供的老方,属于修禅时候品味的线香,而我闻香的感受是会有些清苦,有些莫名的想要流泪。那么我就将这种感受告之我先生,然后他根据闻香的感受和我的描述,写下了这首词。”丛鑫笑着讲起这些文字的来由,“当我看到这首词后,我觉得他是懂我的,他会让这款香更加有了空间感、画面感。”

采访当天,展览已经开幕几日,在被问及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时,丛鑫坦言:“我本来会觉得这个活动会吸引很多资深的爱好者前来,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过来的都是‘小白’和初学者。可能这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爱好,痴迷于它的群体还不算大,香文化信息资源的传递也不够及时。”但她也欣慰于这些所谓的“小白”,在路过的时候被海报上的香文化展览所吸引而愿意走进来了解、学习,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丛鑫看来,中国人的香文化绝不仅仅是器物之美、功效之用,其应该被传承的内核是做这件事给人自身带来的情绪价值:“古人焚香追求修身养性。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如此‘内卷’,大家的焦虑太多了。我们需要去平衡事业和家庭等,很多习香者最初的目的其实不过是做一件让自己一个可以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事情,从而去获得更多的专注力与感受力。慢慢地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官变得敏感、感受力更丰富,这些变化最终会回馈到你的生活中去。与此同时,我觉得也不需要去刻板地觉得某些香就是安神的,如果它让你舒服,那就是对你来说可以疏肝解郁的,这就是我说的情绪价值。”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