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财政文化

千年瓷路上的不灭窑火
——探寻龙泉青瓷非遗技艺的焕新之旅

发布日期:2025-04-27 11:43 [ ]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刘祎璠 

通讯员吴海斌

说起浙江龙泉,这个带着“青瓷”与“宝剑”两个不同后缀的大名,早就为人熟知,这是“水与火”的艺术,这是泥塑、锻造和浴火重生的故事。

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余年前的晋代。历经岁月的淘洗,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发展演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与完备的技艺体系。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也是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非遗项目。

窑火传奇的非遗根基

中国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宜兴紫砂等众多耳熟能详的陶瓷门类,龙泉青瓷能入选人类非遗,在于其历史传承超过1600年,从未间断。它工艺独特,凭借龙窑烧制与精选原料,造就温润如玉的釉色和多样造型。它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借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产业带动强,凝聚社会文化,多方面价值促使其获此殊荣。

在选料之初,工匠们深入群山寻找那些深藏于地底的瓷土。这些瓷土源自特定矿脉,历经自然风化、人工淘洗和陈腐等多道工序的精心雕琢。风化过程是大自然对瓷土的初步锤炼,瓷土结构在时间的洗礼中逐渐变得疏松;淘洗工序如同沙砾中淘金,去粗取精;而陈腐工序则赋予瓷土时间的魔法,使其内部成分更加均匀,可塑性显著提升。

拉坯成型,则是工匠与泥土的“对话”。随着手指与泥土的每一次触碰与轮盘的旋转,一件件优美的器形在手中逐渐显现。拉坯完成后,修坯工序紧随其后。工匠小心翼翼地雕琢坯体的外形,去除多余部分,使坯体更加规整、完美。施釉,是为坯体披上一层神秘而美丽的外衣。不同的施釉方法,如浸釉、喷釉、荡釉等,会赋予瓷器截然不同的釉面效果。釉层的厚度与均匀度极难掌控,过厚则流釉,过薄则影响光泽与质感,这是对工匠经验和技巧的巨大考验。

最为特殊之处在于,传统的龙泉青瓷采用龙窑烧制。龙窑依山而建,蜿蜒曲折,恰似一条蛰伏于山林间的巨龙。烧制时,需严格把控火候与气温,根据不同的器形和釉料,精确调整升温速度与烧制时间。龙窑内温度变化不定,从窑头到窑尾,温度梯度分明,不同位置适合烧制不同器物。这种烧制方式需要工匠凭借丰富的经验,根据火焰颜色、火照等细微变化来精准判断和调整,是世界陶瓷烧制工艺中的独特存在。

尽管现代气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但复兴龙窑烧制青瓷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龙窑不仅是龙泉青瓷技艺传承的重要媒介,也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核心精髓。复兴龙窑烧制不仅有助于延续这些古老技艺,还能增强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龙窑烧制的青瓷拥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承载着自然的痕迹和独特的韵味。这种不可复制性吸引了那些追求艺术独特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从而丰富了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复兴龙窑烧制为龙泉青瓷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亮点,进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龙窑烧制还提升了龙泉青瓷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大师点燃传承路

在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发展中,以张晞大师为首的众多工匠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晞出生于龙泉宝溪的制瓷世家,祖父张高岳在民国时期就已在龙泉青瓷界声名远扬,对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青瓷的复兴贡献巨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张晞从小就对青瓷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继承了家族的技艺和精神,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为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人物。

张晞青瓷工作室位于龙泉青瓷大师园,在工作室二楼,记者恰巧见到一件他前两天在视频里拍摄的正在施釉的大型瓷罐。那瓷罐体形硕大,刻绘的纹路细腻而流畅,足见技艺精湛。然而,定睛细看,只见这个素坯整圈开裂,数日的精心刻绘就这样化作了泡影。据张晞大师介绍,在青瓷的制作过程中,这样的失败并不罕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这个开裂的素坯,恰恰生动地体现了龙泉青瓷这项技艺的珍贵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更是匠人心血与汗水的见证。每一次的制作,都是一次与失败博弈的过程,最终成功烧制出的精美瓷器,实属来之不易。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失败的坦然面对,正是龙泉青瓷传承千年的精神所在。

张晞大师在30多年的实践中,对龙窑烧制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他不仅掌握了龙窑的建造和烧制的核心技术,还对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器形、釉水、木材特性等具有深入的研究。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撰写了《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一书,为后人传承和学习这一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他的努力下,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他也成了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窑火产业拓新局

如今,龙泉青瓷在当地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产业链完备的产业体系。在龙泉,大大小小的青瓷制作工坊与企业星罗棋布,涵盖了原料加工、制作、销售等各个环节。目前,龙泉市从事青瓷产业的市场主体已达4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青瓷产业的年产值高达35亿元。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定制化的青瓷产品也应运而生,如企业礼品、纪念品等,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

在众多推动龙泉青瓷产业前行的企业中,龙泉尚唐瓷艺发展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堪称典范。走进龙泉尚唐瓷艺的门市,古朴雅致的氛围扑面而来。门店坐落于龙泉热闹且充满文化气息的街区,外观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青灰色的砖瓦搭配简约的线条,彰显出独特的韵味。这里不仅仅是商品的销售场所,更是一个传播青瓷文化的空间,客人们可以在尚唐瓷艺的工厂内部参观到高度产业化的制瓷流水线工作,工人们各司其职,高效地完成工厂产品……

尚唐瓷艺在商业运作模式上,采用了多元化的策略。一方面,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将龙泉青瓷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市场。在电商平台上,精美的产品图片、详细的介绍和生动的视频展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和文化推广,与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加强与线下合作伙伴的合作,除了门市销售外,与各大商场、酒店、礼品公司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龙泉青瓷作为特色礼品和装饰品进行销售。此外,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展览、艺术展会等活动,展示尚唐瓷艺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拓展市场份额。

“我们这种具有产业规模的企业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制瓷人才,还注重创新,推出新产品,结合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扩大了市场受众。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此外,尚唐积极推广青瓷文化,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文化影响力,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被市场看到。”尚唐总经理蒋小龙向记者介绍说。

在销售领域,除了尚唐,龙泉青瓷企业也都在积极拓展渠道,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政府还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青瓷文化节和展销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客商与游客。这些活动不仅为企业搭建了展示与销售的平台,更极大地提升了龙泉青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邂逅窑火文旅风情

2024年11月15日,是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载入史册的高光时刻。这里也正是张晞等青瓷大师的家乡。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这个地处浙西南浙闽交界处的村落成功入选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这是世界乡村旅游领域的最高荣誉。

浙江的乡村大多都山清水秀,为什么溪头村可以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浙江村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一行沿浙闽公路来到了这里。

在溪头村众多的龙窑中,有一座名为“五股窑”的龙窑格外引人注目。“五股窑”依山而建,宛如一条蛰伏的巨龙,静卧在山坡之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保存较为完好。

这座龙窑全长约30米,由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是烧火的地方,工匠们在这里点燃熊熊烈火,让火焰顺着窑床向窑尾蔓延。窑床是放置瓷坯的地方,共有数十个窑室,每个窑室都可以放置一定数量的瓷坯。窑尾则是排烟的地方,通过巧妙地设计,让窑内的烟雾能够顺利排出。

“五股窑”在“不灭窑火”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当举行烧制活动时,村里的匠人们便会齐聚于此,精心准备瓷坯。当一切准备就绪,匠人们便将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入“五股窑”的窑室中。随后,窑头的烈火被点燃,熊熊火焰照亮了整个龙窑。经过数天的烧制,当窑内的温度逐渐冷却,匠人们打开窑门,一件件精美的青瓷作品展现在眼前。

“不灭窑火”项目,以传承和弘扬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青瓷爱好者的目光。在溪头村,古老的龙窑再次燃起熊熊烈火,匠人们精心准备的瓷坯被送入窑内,经过数天的烧制,一件件精美的青瓷作品在火与土的交融中诞生。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龙泉青瓷独特的烧制工艺,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展示“不灭窑火”的魅力,溪头村对村庄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改造。古老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传统的村落风貌得以保留;同时,村庄内融入了大量的青瓷文化元素,街道两旁的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青瓷图案,路灯、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也采用了青瓷造型,整个村庄仿佛一个巨大的青瓷艺术殿堂,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溪头村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青瓷制作工坊和民俗文化展示馆。记者跟随村支部书记曾志华走进一家青瓷制作工坊,只见几位匠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拉坯、修坯。游客们围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有的还亲自上手体验。

“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参观古老的龙窑遗址,了解龙泉青瓷的烧制历史和工艺;可以走进工坊,亲手体验拉坯、上釉等制瓷过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欣赏民俗表演,领略乡村的风土人情。”曾志华介绍道,“这些体验项目很受欢迎,大家都觉得新鲜有趣。”

近年来,随着“不灭窑火”项目不断推进,溪头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在“不灭窑火”项目开展前,溪头村每年游客接待量不足1万人次,而项目开展后的短短几年内,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目前已达到每年8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也从最初的不足50万元增长至现在的3000万元以上。村民们通过开设民宿、农家乐、销售青瓷纪念品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来源:市财政局
打印 关闭